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

五号楼

编辑:admin 时间:2014年03月07日 访问次数:11020

 

抗战复员重新修复后外观(屋檐下的“材料实验所”字样已覆盖)


被损毁前的正立面外观(屋檐下的“材料实验所”字样清晰可见)

5#楼是之江大学中兴期(19291936年)后期建造的几幢重要教学辅助建筑之一,也是当时学校为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而建造的唯一的一幢实验用建筑。该建筑始建于1934年前后,1935年秋竣工并投入使用。原为之江大学的材料实验用房。据相关资料记载,该建筑是由当时之江大学的男毕业生筹资建造(另有说是由之江大学教职员及校友捐资而建)。原名为之江大学材料试验所,现名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5号楼

地理位置



该建筑地处秦望山二龙头中段山坡上。位于中轴线东侧,东、西两侧均为护坡,北面和东北侧为树林,西侧紧邻图书馆,西南侧有主教学楼,东南侧有3号楼、15号楼等。

该建筑经度为120°0715.80",纬度为30°1144.67";海拔高度约为60,占地面积283平方米,建筑面积566平方米;檐口高度为7.500,建筑高度为12.234,建筑长度为21.970,宽度为12.201

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

 

 

历史和现状外观

该建筑由之江大学土木系教授设计,坐北朝南建造。为三层砖混结构,以砖为承重体系,布局结构设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平面呈长方形。主入口设在一层南面正中位置,宽为1.216,高为2.480。入口未设门廊,也未有精细装饰。平面结构设计与早期建筑有所不同,其主入口经过道南北相通,正对北面楼梯间,楼梯东侧设有宽0.790,高2.060的小出入口。一层过道两侧有直接进入各室的入口,而过道北端与一小内廊相连,通过内廊进入各室和上楼梯。外墙以精砖砌筑,所用砖为260mm*120mm*50mm红砖,按一顺一丁砌法砌筑,白灰平缝宽8mm。整体风格简约,红砖砌筑方式细腻,仅在二层窗墙下有装饰。二层墙面有大面积的开窗,内凹的窗洞使整体墙面竖向划分的韵律突显。窗洞中水泥砂浆抹面的窗台及过梁丰富了水平划分的效果。屋架为木桁架。屋顶为四坡屋面,开设有老虎窗,屋面盖红色机平瓦。

  

维修前,入口与内廊、楼梯连通,二层一房间一角,楼梯转角

  

2010年内部修葺一新

内部格局为非对称设计,一层过道两侧分成两大间,北面楼梯两侧分隔成大小不同的两间。二层也有一小内廊进入各室,南北各分隔为四间大小不一的房室。地下层未分室。

现存状况:该建筑总体保存状况良好。外观原貌保持完好。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后,之江大学旧址被日军占领,建成不久的材料试验所即被日军摧毁,仅留下一些残垣断壁。现存的该建筑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于1946年左右修复的。1970年代,南立面二层窗下团花不存。1996年,为解决通风问题,气窗加装换气扇。

 

周围树木环绕               墙面保护基本完好

整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墙面局部风化现象较严重,整修痕迹较明显,雨落排水管处墙体渗水现象严重,屋面局部损毁,有漏水现象。后对原立面作过一些修改,整体风格基本保持统一,各部位及构件基本保存良好。2007年,列入“之江大学旧址建筑修缮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维修,2010年夏修竣,现修葺一新。

使用沿革:该建筑平面为一般教室和实验用房布局,二层设绘图室和工作室,绘图室配置有特制绘图桌,测量仪器等教辅用具;一层为材料实验仪器室和实习室,内置材料实验仪器设备,各类科教仪器达10多万元,甚为完备。建成后,1936年春,材料实验所正式启用,使用功能为土木工程系学生实习材料实验之用,直至该学校停办;1970年代,此楼作为教室和资料室之用;1996年,一、二层改作浙大基础部语音室;2000年,基础部迁出后空置;2010年修缮后,现作光华法学院电子图书馆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