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大图

四号楼

编辑:admin 时间:2014年04月18日 访问次数:11182

4#楼是之江大学中兴期(19291936年)建造的最重要主体建筑之一。与图书馆同时建造,始建于1931年,19328月落成。

 

为纪念裘德生为之江大学作出的突出贡献,由校友会募资建造了这座科学馆,命名为裘德生科学馆

耗资8000国元的科学馆是由之江大学校友和师生募资的一部分,加上其他资金而兴建起来的。原名为之江大学科学馆(Science Hall)。另据记载,193144,学校举行了一次前校长裘德生先生的纪念仪式,为表彰他在之江大学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决定建造一座建筑以示纪念。为此,之江大学同学(校友)会开始发起募捐活动,募集任务(同时也为图书馆募集资金)完成后,很快开工建造。建成后,根据董事会决定,将其命名为裘德生科学馆。现名浙江大学之江校区4#号楼。

 

现状外观

地理位置

秦望山地处二龙头前中段,地势相对较平缓。该楼位于旧址腹地、中轴线西侧、主楼与西斋之间,即:主楼西南侧,西斋北偏东侧;西北面与学生服务部仅一路之隔。西南侧与西斋相邻,东南面面对中心大草坪花园,与主楼、1号楼、3号楼等围合形成校园中心的重要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区位意义。

该建筑经度:120°0716.16"纬度:30°1141.49",海拔高度:79,占地面积606平方米,建筑面积1818平方米。檐口高度11.735,建筑高度为15.590。建筑长度为40.185,宽度为14.600

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该建筑由之江大学建筑部设计,坐西朝东建造,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正立面设有东西对称两入口门厅,门阔为1.740,高为2.665,进深7.575。门厅一半为楼梯间,一半为进入一层教室的过道。入口立面处有石制柱式及三角形山花,正中二层5个窗洞以红砖弧形拱券,其余为红砖砌平拱过梁。建筑具有简约的折衷主义建筑特征。外墙为红砖砌筑,石灰砂浆勾勒凸圆“线香缝”,各层间以水泥凸起叠涩分隔,入口立面门窗、外廊洞口以红砖砌弧形拱券,且有水泥砂浆粉刷的窗台,凹凸变化丰富,设计细致精巧。红砖砌墙体转角处有勒石处理,是此时期该校建筑墙角的通常做法。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北面中间微有凸出,进深方向凸出1.650,面口为12.955。内部格局为主心廊带两侧基本对称教室,其中一、二、三层东西两端均为约8宽、不分隔的大教室,北面凸出部分每层也为长12.925、宽为7.025的大教室。

整修前外立面局部结构

 

整修前内廊顶部结构                   整修前三层308

 

2011年整修后内部情况

进入一层两侧主入口即有一过道带楼梯间,过道通中间内廊,内廊设有楼梯口及进入各室的入口共10个。一层共分为大小房间6间,其中:东北端为一大通间,其余,朝东南向分为2间,其中,居中一间由灰板条隔墙分隔成4间(其中:3间隔成大小相等,另一间隔成2个单间大小),东南角一间,由内廊端设入口进入。朝西北向分为3间,其中:正中位置(凸出部分)为一大间,其西北侧一间为卫生间(后来加砖隔墙分隔);西南角一间,东南隔墙中间还开有一进门口,将其与东南角房间相通。地面均为水磨石铺地。

 

整修前二层内廊及房间分布              整修前一层楼梯间

二、三层与一层对应位置布局完全相同,但地面均用木地板。

整个建筑呈砖红色系,端庄大方,与周边建筑和环境融洽协调。以砖为承重结构,部分后来加钢筋混泥土梁承重,所用砖为260mm*120mm*50mm红砖,按一顺一丁砌法砌筑,白灰平缝宽10mm。屋架为木桁架,屋面盖青色机平瓦。

现存状况:

 

2011年外立面维修中                维修前楼梯口油漆剥落

该建筑总体保存状况良好。外观原貌基本保持完好。存在主要问题有:屋面局部破损,墙面局部开裂;落水管处墙体有明显被雨水侵蚀现象,墙面凿有圆洞,室内墙面涂料有脱落现象。

1996年,旧址改为浙大基础部后,此馆西向部分小间隔墙被打通,合成大教室,一层设为电信机房。2001年,每层改建一间卫生间,原建筑格局有相应改变。2007年,被列为“之江大学旧址建筑修缮工程”项目第二期。2007年光华法学院作为临时行政办公楼搬入前进行了初步装修。

使用沿革:该馆于1932年秋投入使用。建成初期,科学馆使用功能为教学用房,化学、土木工程、生物、物理等系的主任办公室、实验楼,绘图室、储藏室及理科教室都设在其中,兼具教学、实验、阅览、办公、会议等多项用途。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该馆基本保存完好,但馆内价值数十万元的家具、仪器设备等几乎被洗劫一空,损失巨大。1970年代,此馆作科学研究室之用。2002年基础部搬出后空置。2007年,作浙大光华法学院党政办公临时用房。2014年一楼作为光华法学院图书馆外文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