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者服务 > 新书导读

新书导读Relected Reading

  • 书名: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
  • 作者:杨朝霞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日期:2019/12/01
  • 开本:16
  • 页数:427页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2094364
  • 点击查看馆藏链接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于我国面临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在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参”的生态思想和科学借鉴西方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从以人为本的立场、生命共同体的格局、人类文明的高度、地球生态系统的广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和治国理念。

本书试图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对作为政治话语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全新的解读,以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分析、梳理、归纳、提炼出蕴含在其中的事理,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观,从而实现从“事实”到“事理”的“一级跳跃”。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编,总论部分中则通过第一章“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环节·原理·要求”将有关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和政治话语转化为相应的法学概念和法学话语,并注意从生态文明观的“事理”中提炼和概括出环境法学的学术命题,最终形成环境法学自身的法理和理论体系。分论部分,本书先后对环境权的逻辑证成、权利性质、属性特征、主体范围、保护救济机制和立法确认,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要旨、责任性质(区分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主要问题、制度缺陷和法律对策,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现实问题、法理反思、理论重构和制度创新(特别是原告制度),中国环境法制建设70年的历史演进、问题检视、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最后,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的环境立法在总体上尚处于以“环境保护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一代环境法”和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二代环境法”的水平,应当尽快进入以“生态文明观”为理论指导的“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代。


目录

  序一安黎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学支撑1

序二孙佑海:开创环境法治的新时代4
序三蔡守秋:中国环境法学的历史机遇和时代使命8
内容概要11
上编总论
引言生态文明的时代课题3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3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追问7
第一章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9
导言生态文明的概念9
第一节生态文明观的第一要义:发展13
一、发展失序是生态文明诞生的历史背景13
二、革新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17
三、结语20
第二节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和环境公平21
一、人与自然之间:以人为本,维护环境权兼顾生存权和发展权21
二、人与人之间:维护环境公平,坚持民生优先26
三、结语32
第三节生态文明观的精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32
一、核心任务: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33
二、终极目标: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37
三、价值权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平衡41
四、结语48
第四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49
一、维护“自然-社会”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50
二、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资源产品的供需平衡51
三、维护“自然-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的供需平衡51
四、维护自然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动态平衡53
五、结语55
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法56
一、空间的有序化56
二、发展的生态化58
三、生态的资本化63
四、环保的经济化(环保产业化)69
五、治理的社会化75
六、结语77
本章小结78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点78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重构和法律表达83
第二章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环节·原理·要求85
第一节话语转换: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解读86
一、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生成:从事实到事理87
二、生态文明观的法学转换:从事理到法理92
三、结语101
第二节事理辨析: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逻辑起点102
一、环境、资源、生态的法学辨析:“一体三用”103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以及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概念辨析115
三、结语121
第三节法理探究:生态文明法学创新的主要模式122
一、模式一:具化(Specialization)122
二、模式二:改良(Improvement)124
三、模式三:革命(Revolution)129
四、模式四:整合(Integration)138
五、结语152
第四节法律表达(上):环境专门法的体系化155
一、法律制度的补充和改进:具化、补充、改良、革命和整合156
二、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合:从“法律种群”到“法律群落”160
三、立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法律系统”到“法律圈”161
四、代结语:环境法的法典化164
第五节法律表达(下):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165
一、宪法的生态化166
二、民法的生态化174
三、行政法的生态化200
四、刑法的生态化201
五、诉讼法的生态化206
六、经济法等其他部门法的生态化207
七、结语209
本章小结210
下编分论
第三章生态文明观的权利表达:环境权215
第一节环境权“改良说”及其检视216
一、环境人格权说及其检视216
二、环境财产权说及其检视223
三、结语231
第二节环境权创设的证成232
一、环境权创设的必要性:从“改良”到“革命”232
二、环境权创设的可能性:符合权利生成的基本要件236
三、结语252
第三节环境权的内涵和属性253
一、环境权的基本内涵:仅指良好环境权,不包括资源权、
排污权和自然保护地役权254
二、环境权的属性特征260
三、结语265
第四节环境权的主体:学说的反思与修正266
一、国家和单位环境权说及其检视266
二、人类和自然体环境权说及其检视273
三、后代人环境权说及其修正282
四、结语:环境权主体仅限于当代和后代的自然人286
第五节环境权益的保护和救济机制288
一、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288
二、环境权(信托)诉讼289
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291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293
五、环境检察公益诉讼295
六、不同类型诉讼之间的衔接与协调302
七、结语305
本章小结:厚筑环境权研究的“事理”和“法理”基础305
第四章生态文明观的责任表达:政府环境问责的反思和改进311
第一节政府环境问责的内涵和问题312
 

读者评论

发表内容: *